“慎易以避難,敬細以遠大”,語出《韓非子·喻老》,意思是謹慎地對待容易解決的事,從而避免難以解決的事,慎重地對待細小的漏洞,從而避開大禍。
《韓非子·喻老》篇中,韓非引用千丈長堤因螻蟻打洞而崩潰、百尺居室因煙囪裂縫迸出火星而被燒毀、蔡桓公因諱疾忌醫(yī)而病亡等例子,論證了“慎易以避難,敬細以遠大”的道理。他認為,“有形之類,大必起于小;行久之物,族必起于少”,即有形制的東西,大的一定是從小的發(fā)展起來的,經(jīng)歷久遠的事物,多的一定是從少的發(fā)展起來的。由此,“欲制物者于其細也”,想要解決困難的事情,就必須在它還容易解決的時候著手,要治理大事,就必須從細節(jié)上保持謹慎。
目光長遠的人,會在危難剛剛露出端倪的時候就著手糾正,以此避免更大的禍患。戰(zhàn)國時期,醫(yī)學家秦越人由于醫(yī)術高明被人稱為“扁鵲”,他告訴蔡桓公有點毛病需要治療,蔡桓公卻不予理睬,導致疾病由汗毛孔發(fā)展到肌肉與皮膚、再到腸胃,最后病入骨髓時,才想要治療,然而為時已晚,最終失去生命。扁鵲說,毛病在汗毛孔,用藥湯浸泡、用藥物熱敷就能奏效了;在肌肉與皮膚之間,使用金針、石針來針灸就能奏效了;在腸胃,服用火煎的湯劑就能奏效了;在骨髓,就無藥可救了。即便是扁鵲這樣的神醫(yī),也要在病癥尚且輕微時就治療,一旦疾病深入骨髓,“雖有扁鵲,俞夫之巧,猶不能生也”??傊溁级加邪l(fā)展的過程,在危難剛露出苗頭且容易采取措施的階段,就應該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并及早加以處理,不能像蔡桓公那樣諱疾忌醫(yī)、不聽勸諫,最終釀成大禍。
細節(jié)決定成敗。《群書治要·劉廙政論》載:“善為屋者,知梁棁之不可以不安,故棟梁常存;知一物之不可以不備,故眾榱與之共成也。善為政者,知一事之不可闕也,故無物而不備;知一是之不可失也,故眾非與之共得。”善于建造房屋的人,知道要將棟梁和它上面的短柱建得穩(wěn)固,知道每一個部件都很重要,不能缺東少西或粗制濫造,因而建造的房子能夠長存不壞;懂得治國理政的人,知道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或缺,任何正確的意見都不可輕易遺漏,所以能夠時時刻刻做好準備,主動聽取各方面意見。反之,自認為是小事小節(jié)、細枝末節(jié),而常常疏于修正、防范,長久下來,就會導致整體上全盤皆失。所謂“千里之堤,潰于蟻穴”,形象地闡明了慮于微、防于小、杜于漸、作于細的道理?!兜赖陆?jīng)》言,“天下難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細”,要重小處、重細節(jié)、重微末,謹慎對待小事、不欺小節(jié),事業(yè)才能走向成功。
“慎易以避難,敬細以遠大”深刻詮釋了部分對于整體的重要意義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,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,每個部分都會影響整體的成敗。要認真對待部分和細節(jié),保持“慎易”“敬細”的態(tài)度,把每步路都走扎實,把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抓好,充分發(fā)揮每一個部分的最大力量,方能避免整體上的重大風險、危難,實現(xiàn)整體的最優(yōu)解,讓事業(yè)更加持久、行穩(wěn)致遠。
中國古人歷來重視見微知著、防患未然,《周易·系辭傳》中有“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”;《荀子》言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”;《群書治要·文子》亦有“事者難成易敗,名者難立易廢。凡人皆輕小害,易微事,以至于大患”;《資治通鑒》記載董仲舒答漢武帝策問古今治道時言,“故盡小者大,慎微者著;積善在身,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;積惡在身,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”,這些都闡釋了見微知著、敬小慎微、居安思危的道理,強調對容易的、細微的事物保持關注和重視,方能避免危難、遠離災禍。
“慎易”“敬細”,需要時刻保持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的態(tài)度,兢兢業(yè)業(yè)、慎始慎終。《周易》有“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無咎”,意思是才德出眾的君子,應當自強自立、勇猛精進,終日不懈、慎獨慎微、嚴謹持正,方能避免災禍與過失。《群書治要·淮南子》記載,堯帝設置專供直諫的大鼓,舜帝豎起專供人議論書寫的木牌,商湯設立專門掌管直言進諫的官員,周武王刻制專門用來警誡自己的銘文,贊嘆“夫圣人之于善也,無小而不舉;于過也,無微而不改。戰(zhàn)戰(zhàn)栗栗,日慎一日”。圣人之所以偉大,在于能夠謹慎地對待善舉和過錯,認真施行每一個小的善行,仔細改正每一個微小的過錯,小心翼翼、日日謹慎、始終如一,才修養(yǎng)了崇高的品德。
“慎易”“敬細”,需要具備謙虛謹慎、虛懷若谷的美德。古語有言,“滿招損,謙受益”,自滿不聽規(guī)勸便容易忽視細節(jié)而導致大禍。戰(zhàn)國時期政治家淳于髡發(fā)現(xiàn)鄰居家爐灶煙道太直,且柴草又堆放在灶旁,就規(guī)勸鄰居說:“這樣早晚會發(fā)生火災”。鄰居并未聽從他的勸導,而后灶火落下,燃及柴草而燒著了房子。這則“曲突徙薪”的典故警示人們應當謙虛謹慎、聽從勸導、慎易敬細,方能避免禍患。唐貞觀二年,高昌王曲文泰準備入京朝見皇帝,西域各國都想乘曲文泰入朝的機會,派使者給皇帝進貢,太宗命文泰的使臣厭怛紇干前去迎接西域各國使臣。魏徵規(guī)勸說:“天下剛剛平定,戰(zhàn)亂的創(chuàng)傷還未恢復,如果稍有勞役,自己就不得安寧。往年文泰入京朝見皇上,所經(jīng)過的州縣,尚且疲于供給,何況又加上西域各國的使臣。假如讓西域的人以商人的身份來往,邊地人民就會因此得利;如果作為賓客前來,國中就會消耗大量資財而深受其害。”唐太宗聽從諫言,終止了此事。將賓客變?yōu)樯倘?,雖只是細微的改變,卻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。正是因為唐太宗虛懷若谷、謙虛謹慎的美德,才能與群臣共同洞察細微的隱患,進而共同促進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實現(xiàn)“貞觀之治”。
“慎易以避難,敬細以遠大”之所以難,是因為事物發(fā)展的復雜性和人們認知的局限性。正如《呂氏春秋·慎小》所言,“人之情,不蹶于山,而蹶于垤”,人不會被高山絆倒,卻往往會被小土堆絆倒,“是故人者,皆輕小害,易微事,是以多悔”。因此,人們處事更加需要嚴謹細致、不棄微末、精益求精的態(tài)度,窮盡各種可能,關注容易忽視的細節(jié),才能把好事辦好,把實事辦實。老子有言,“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亂”,無論任何事,總是在最初安靜的狀態(tài)下容易把握,在還沒有征兆的時候容易矯正,在還沒有很明顯的時候容易化解。因此,解決問題,要在問題還沒有產(chǎn)生的時候就發(fā)現(xiàn)端倪、治理動亂,要在還沒開始的時候就提前關閉禍亂之門。